记住乡愁—乡村历史文化研究之刘堂社区篇
| 招商动态 |2016-05-13
编者按:根据全市乡村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安排,近期,办事处组织人员对11个社区的乡村历史文化工作进行了考察研究,并以社区为篇进行了编纂。今天向大家发布刘堂社区篇初稿,请大家仔细研读,提出宝贵意见,我们将进一步修改完善。如果您有好的意见建议,文史线索,欢迎给我们留言哦!
刘堂社区位于项城市区东部,西临鲁韩社区,北靠沙颍河,南距东方大道东段0.6公里,东与东张营社区接壤。辖刘堂1个自然村,8个村民组,总面积2077亩,耕地面积1627亩,总人口2876人,有刘、杨、石、张、郭、郜、徐、董、王、孟、顾、胡、赵、宋、周、申、韩、高18姓,全村有中共党员28名。改革开放以来,市政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,该村经济面貌大为改观,辖区内落户企业和单位有:鹏宸制衣、鹏霖水洗厂、群康纸箱厂、项城市纱厂、汝阳浏笔业有限公司、产业集聚区职工医院、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、东方办事处党工委等,村民们利用产业集聚区这一优势经商致富,办有预制板厂1家,专业运输4家,木业加工8家,流动餐饮业18家,养殖专业户10家,村室、2个医疗卫生综合服务室、一所小学都在村内,刘堂小学有6个班级,260名学生。村内所有道路全部硬化,2015年人均纯收入10285元。
【历史沿革】
该社区成立于2011年8月,原是刘堂行政村(辖刘堂、鲁营、韩营3个自然村)隶属水寨镇,2006年体制改革后,归属东方办事处管辖,2011年8月把刘堂自然村单列并更名为刘堂社区,归属不变。
【村名由来】
据传:明崇祯(1628—1644)年间,来祖刘宗稷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。清康熙二年(1633)建刘家祠堂,村名为刘家堂,后演为今名。
【姓氏族谱】
明崇祯(1628—1644)年间,来祖刘宗稷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,清康熙二年(1633)刘家祠堂建成。民国时期迁入该村种地的有杨、张、石、董、郭、胡、王、段姓,现全村刘姓2117人、杨姓320人、石姓140人、张姓98人、董姓40人、胡姓18人、王姓16人、郭姓31人、郜姓23人、徐姓26人、孟姓13人、段姓5人、赵姓5人、宋姓5人、周姓7人、申姓6人、韩姓4人、高姓4人。
【民风习俗】
村民们常把“蹲下”说成是“股堆下”;常把“坐下”说成是“坐那好”;阻止别人说话,说成是“白吭气”;让别人随便尽情说话说成是“情说啦”。村民们红白喜事,人情礼节同项城市汉族人习惯。
【非遗项目】
“天爷阁”位于刘堂自然村中部,于刘堂东西大街北200米处,现有三间红砖瓦房,长12米,高4米,小院占地面积0.8亩,庙内正堂立有三尊塑像,正中天爷神塑,高1.8米,东西两侧分别立着托塔李天王、太白李金星二神塑像,向西依次有白玉奶奶、大奶奶、二奶奶、三奶奶神塑,东西依次是岳王爷、华佗爷、龙王爷、王灵官、土地爷、土地奶奶神塑,西间正南方立着西天佛祖塑像,东西两间正墙上刻着1996年村民为建庙、修庙捐款人名单及款项,中央神位下方,立有长二尺宽八寸的残碑一块,左边残留两列断文,中间刻有“项邑廩膳”,右下方有“道光拾贰年歳次”字样。据大庙管理员刘玉田口述:听先辈们说,解放前这个庙院占地80多亩,住有僧人8位,院内正北方建有三层楼阁,高2丈余,东西两侧有东廊坊、西廊坊,大院前建有高大门楼,上刻“天爷阁”三字。庙院东南方还有土地庙1间,里面供有土地爷神塑,解放后大庙被毁,后有刘家四世祖刘光全、刘光远兄弟重修,1957年曾为校舍,改革开放后,村民们自觉集资捐款重修庙院,守护人刘玉田、刘玉志说,如今这里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每月逢三、六、九都来这里供奉神灵,祈求安祥。